精彩回顾|中华医学会第二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
2023年11月2日-5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于在广东·珠海顺利召开。洋健受邀参与同全国各地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仁人志士欢聚一堂、谋创未来!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大会的精彩内容吧!
黄志刚教授发言
鼻科学方面
目前面临的问题和瓶颈是流行规律未摸清、发病机制未阐明、诊断技术尚不足、治疗手段欠精准以及监测防控有滞后等,需要多学科联合,医教研产协同攻关。鼻科未来建设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设国家级医学中心,建立多中心合作模式;(2)定位需要面向世界前沿,建立中国标准,提出中国方案;(3)发挥其满足国家需求、人民需要、医研融合、创新驱动、精准转化的功能。
耳科学方面
随着耳科疾病谱改变、诊疗目的改变、新诊疗技术发展,耳内科疾病诊疗需求增多,听/前庭恢复/康复暴增,常规疾病诊断被AI取代,智能手机介入围诊疗期,耳科诊疗模式需要随之改变。体现在医生诊疗效果透明化,耳科大师脱去其光环,门诊验证AI方案增多,耳科医生精英化发展,耳科成长路更加漫长,杰出耳科医生需团队等几个方面。
杨仕明教授发言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诞生并应用于耳科手术,国内姜泗长院士率先在显微镜下开展耳硬化症手术,标志着耳外科进入耳显微外科时代。由于手术显微镜较昂贵且显微镜入路对颞骨立体解剖结构复杂等不利因素,导致其广泛推广尤其是基层推广仍存在一定难度。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内镜在鼻科的应用普及以及内镜成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国内各级医院专科医师有机会熟练掌握内镜操作基本流程,同时也逐步发觉了耳内镜可以深入耳道深处获得清晰的广角视野,在尽可能保留原来结构的基础上完成病变清除的优势,并且有可能解决显微镜下不能完成的手术,如巨大岩部胆脂瘤和听神经瘤保听手术等,从而使内镜在耳科手术应用得以迅速发展,内镜可单独完成中耳手术或辅助完成侧颅底复杂手术,还可以与显微镜联合达到最好效能。目前,耳内镜外科学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新的亚专科,得益于学科的平台创建以及临床的技术创新。近20年来,笔者以及团队在耳内镜外科学的学科理论与临床创新上主要历经探索、建科和创新三个阶段。
耳内镜外科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应以耳内镜外科学理论与临床实践为主导和依据,国家耳鼻咽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将牵头针对耳内镜手术新进路和耳内镜技术要点进行总结,耳内镜外科技术对中耳手术和侧颅底外科将是一次手术方式的革新和进步,有必要大力推进中国中耳手术指南修订和听神经瘤专家共识修订,从而对全国同行进行技术规范和进一步推广应用。
耳内镜外科学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临床上应以耳颅底内镜外科技术成熟和以内镜为基础的耳鼻咽喉机器人手术技术建立为重点,研究上应以研发国产咽鼓管镜和耳蜗内镜为突破口。在未来3~5年,中国耳内镜外科在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方面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洋健展台
洋健产品:TMM(咽鼓管功能分析仪)、欧图柏(咽鼓管治疗仪)、多西绵(鼻腔止血海绵)、耳鼻喉头颈手术器械。在展区B37展位闪亮登场,光彩夺目。专家、同仁们纷纷驻足,自由交流沟通,共同探讨。
更多精彩
来自全国的3000余名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的仁人志士齐聚一堂,谋创学科未来。洋健也将持续为中国耳鼻喉的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让我们期待来年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