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泌性中耳炎伴有咽鼓管功能障碍行球囊扩张治疗的中长期疗效分析
目的 随访评估分泌性中耳炎(OME)伴有咽鼓管功能障碍(ETD)患者行咽鼓管球囊扩张(BET)治疗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院治疗的患OME伴ETD的患者,行BET。统一纳入与排除标准,术前与术后均行咽鼓管功能障碍评分量表(ETDQ-7)评估。共45例患耳,其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11-63岁,右侧患耳28例,左侧患耳17例。术后随访12-36个月,通过Graph-prism8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以及秩和检验比较ETDQ-7术前与术后症状评分改善情况,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OME伴ETD患者行BET术后ETDQ-7总分较术前明显下降,45例患耳术前ETDQ-7评分为25.45±6.95( x±s ),术后下降至14.36±5.04(x±s),经两组数据非配对t检验,示术前与术后评分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01。结论 OME伴ETD患者行BET治疗,术后中长期疗效评估主观症状显著改善。
넶6 2024-10-10 -
腭帆张肌松解术治疗咽鼓管异常开放症的可行性探讨
咽鼓管异常开放症(patulous eustachian tube, PET)是指咽鼓管失去正常静态时的闭合功能,管腔及开口持续开放,出现鼓室压随呼吸气流升降,鼓膜内外扇动的表现。其临床症状多样,治疗方案不一,本综述主要通过研究咽鼓管与腭帆张肌的解剖及功能关系探讨腭帆张肌松解术治疗咽鼓管异常开放症的可行性,并提出腭帆张肌松解术的适应症及其优势。
넶0 2024-09-20 -
球囊扩张咽鼓管成形术治疗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球囊扩张咽鼓管成形术治疗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 方法 对2013年10月~2016年3月因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入院进行球囊扩张咽鼓管成形术治疗的 25 例 35 耳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术后纯音听阈均值(puretone average,PTA)、气骨导间距(air-+one gap,ABG)、咽鼓管测压(tubomanometry,TMM)、咽鼓管功能评分(eustachian tubeseore,ETS)的变化,以及患者主观满意度(视觉模拟评分法)。 结果 25 例随访3~20 个月,(9.3 ±4.5)月。患耳 PTA 由术前的(35.19 +10.73)山8 降低到(23.75 +11.33)dB(t=8.770,P=0.000),ABG 从术前的......
넶7 2024-09-16 -
咽鼓管异常开放症
咽鼓管是连接鼻咽部和中耳鼓室腔的管道结构,当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咽鼓管失去静息时关闭功能而处于持续开放状态时,称为咽鼓管异常开放症(PET)。PET是一种常见的耳鼻咽喉科疾病,其典型症状为自听增强、闻及自身呼吸音、主观性耳鸣及耳闷胀感等。PET患者症状由于与咽鼓管开放不良的功能障碍症状相似,常容易被漏诊或误诊,本文围绕PET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对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诊断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是诊断PET的核心,然而尚没有单一的咽鼓管功能检查可以在没有其他临床观察和检查的情况下准确评估咽鼓管功能。治疗上,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针对PET患者......
넶8 2024-08-23 -
咽鼓管异常开放
넶7 2024-08-17
-